邵氏、嘉禾、德宝、金公主、永高、东方,到底谁才是香港票房之王?

时间:2022-01-12 06:15:00阅读:735
邵氏:1925年6月,天一影片公司由邵氏兄弟(邵醉翁、邵邨人、邵仁枚、邵逸夫)在上海虹口横浜桥成立,专门从事影片的摄制与发行。邵醉翁任总经理兼导演,二弟邵邨人负责制片兼编剧,三弟邵仁枚、六弟邵逸夫去新
邵氏、嘉禾、德宝、金公主、永高、东方,到底谁才是香港票房之王?
邵氏、嘉禾、德宝、金公主、永高、东方,到底谁才是香港票房之王?
2/7

邵氏:1925年6月,天一影片公司由邵氏兄弟(邵醉翁、邵邨人、邵仁枚、邵逸夫)在上海虹口横浜桥成立,专门从事影片的摄制与发行。邵醉翁任总经理兼导演,二弟邵邨人负责制片兼编剧,三弟邵仁枚、六弟邵逸夫去新加坡、马来西亚开拓南洋市场。自家兄弟合作,又善于控制成本,很快在上海滩立稳脚跟。

但彼时的中国人慌马乱,1958年,在南洋打拼几十年,在当地建立了50岁的邵逸夫从南洋北上香港,与邵仁枚正式成立“邵氏兄弟(香港)有限公司”。

邵逸夫以32万元买下清水湾地皮,兴建邵氏影城,从1960年代开始,直到1980年代结束,邵氏电影产量基本占了香港一半左右,票房前十更是旁落无多,雄霸香港影坛十几年。

嘉禾:嘉禾公司于1970年由出走邵氏公司的邹文怀、何冠昌和梁风共同创建而成,早期的嘉禾受到邵氏的打压,一直不温不火。直到接下邵氏老对手电懋的国泰片场助攻,李小龙加盟香港,签下了两部片约《唐山大兄》和《精武门》,嘉禾才迎头赶上。

嘉禾又奉行卫星公司制度,先后扶持了李小龙:协和电影许冠文:许氏影业洪金宝:宝禾影业成龙:拳威和威禾曾志伟、泰迪罗宾友禾袁和平:和平影业蔡澜和蓝乃才:大路电影制作有限公司,可谓人才济济。

嘉禾制片的特点是不求多,但求精,正如它的口号“嘉禾出品,必属佳品”‌‌

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,却让嘉禾陷入了“生死困境”。2008年,嘉禾的院线业务被“橙天集团”收购,变成了“橙天嘉禾影城”。而属于“嘉禾”的港片时代,也在2003年的《行运超人》之后,彻底落幕。

德宝:1984年下旬,洪金宝曾与潘迪生、岑建勋一起成立了“德宝电影公司”。1984年,洪金宝与岑建勋合伙,共同创立了“德宝电影1984年的“宝禾影业”重获新生,而这一年的“德宝电影”也凭借创业作《等待黎明》,正式擦亮了自己的厂牌。“德宝电影”也在1985年遇到了一次事业转折。这一年,香港富商潘迪生巨资入股“德宝”,成为了“德宝电影”最大的股东。

1988年,袁和平在洪金宝的游说之下,带领“袁家班”投奔了“德宝电影”。随着袁和平的加盟,“德宝电影”重启了“皇家师姐”的经典IP。

1992年,迫于财务压力,“德宝电影”也选择了结业、停产。而梁琤、仇云波合作的《黑猫2:刺杀叶利钦》,也成为了“德宝电影”结业前的最后一部作品。

金公主(新艺城):1980年雷觉坤加入“奋斗”,迅速将其改组为“新艺城影业有限公司”,从此正式开启了长达十年的“电影霸业”。麦嘉、石天、黄百鸣四处拉拢人马。彼时的徐克、曾志伟、泰迪罗宾、施南生等人,也都归于“新艺城”的大旗之下,从此正式开启了长达十年的“电影霸业”。

金公主老板雷觉坤看中了三人的才华和创意,于1980年出资将奋斗公司改组为新艺城影业,创业作为吴宇森执导的《滑稽时代》。

最佳福星》之后,“新艺城”内部的话事权,开始发生变动。原本,麦嘉一直掌握着公司的大量股权,并保持着最高决策权。可是,在“金公主娱乐”的支持之下,黄百鸣开始成为公司的新任决策人。

1991年,麦嘉、黄百鸣、石天三人拆伙都开始各自独立制片。而新艺城的电影时代,也在此时落幕。1991年上映的《蛮荒的童话》,也成为了新艺城的落幕之作。

永高:1991年11月,在新艺城歇业之后,黄百鸣与澳门商人罗杰承合组永高影业,并从邵氏处接手了租约到期的德宝院线旗下戏院,改组为“永高院线”。如此一来,香港电影市场就成了嘉禾、新宝、金公主和永高四大院线并立。

永高的开业之作,就是大手笔《豪门夜宴》。

东方:1991年,著名电影人黄百鸣自组东方电影公司,请来了梁朝伟、叶子楣、任达华、泰迪罗宾主演了一部喜剧电影《千王》,大有与当时市面上的赌圣、赌侠之流一较高下之意。

本片是黄百鸣创立的东方影业公司的创业作。

九十年代初,曾经在港台电影圈叱咤一时的新艺城拆伙,黄百鸣自立门户后,与澳门富商罗杰承一起,联手创立了永高影业,第一部作品就是票房大卖的《家有喜事》,并从邵氏处接手了租约到期的德宝院线旗下戏院,改组为“永高院线”。

如此一来,香港电影市场就成了嘉禾、新宝、金公主和永高四大院线并立。作为一家刚刚创业的公司,永高可说异军突起。可惜《家有喜事》拍摄期间,黄百鸣和罗杰承却突然反目成仇,离开永高的黄百鸣自组了东方影业公司。

1992年,黄百鸣的“东方电影”与罗杰承的“永高电影”合作,相继拍摄了《家有喜事》、《大迷信》等作品。

这些作品上映后,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。而“东方”、“永高”两家电影公司,却因为利益分配的问题,产生了矛盾,最终不欢而散。

由此我们可以盘点出,香港影坛各个时期的霸主,

1945-1955年代:长城、凤凰、邵氏、电懋四大国语片公司和新联、中联、光艺、华侨四大粤语片公司群雄逐鹿。

1956-1966年代,邵氏、电懋开始形成两强格局,国语片也开始形成压倒性优势。

1966-1980年代,电懋老板陆运涛飞机失事后,邵氏逐渐一家独大。

1980-1995年代,邵氏开始将精力主要投降电视业务,嘉禾为首,与新艺城、金公主三分天下。

1995-2010年代,向华胜的中国星(包括后来纳入其旗下的杜琪峰之银河映像)为主导,林建岳‌的寰亚、李国兴的美亚、林小明的寰宇等以终端为主的发行商,也先后介入上游制作。

2010年代以后,古天乐的天下一开始崛起,号称港片“最后一个大佬”。

每天更新干货内容,文章原创不易,欢迎打赏点赞收藏关注!!!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